綿山,亦名介山,因2460年前介子推偕母隱居而名。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明(寒食)節發源地,舉世公認的“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75平方公里,現有14大游覽區,360余個景點,可組成寒食清明文化游、佛教文化游、道教文化游、軍事養生文化游、休閑山水自然游等五至七日游格局。
綿山四季宜游,春日山花爛漫,夏日舒爽天堂,秋日滿山楓葉,冬日銀裝素裹。中秋國慶期間可在綿山觀明月、賞紅葉,因此是綿山*好的游覽時節。
綿山掛祥鈴、掛云牌、掛燈,為中華絕技。每逢夜晚,游客可觀賞綿山樂團歷史、宮廷、宗教、民族、民間歌舞等文藝表演。還可免費觀賞景區內的古天文燈圖。
“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齊全,擁有懸崖**賓館6座,中**餐廳7個。住在懸崖上,吃在崖溝邊,行在霧中是綿山*大的特色。綿山交通設施完善,旅游車輛齊備,停車場地充裕,導游服務優良。高層游覽,均有纜車或電梯提供服務。
2014山西中秋節有什么地方好玩--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位于朔州市應縣城內,應縣木塔全稱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即建造在佛陀宮殿內專門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的塔廟。它與法國的艾菲爾鐵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并稱為“世界三大奇塔”。應縣木塔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外觀五層,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偢?7.13米,比有名的北京白塔還要高16.4米。底層直徑30米,總重量約為7400噸,用木料3500立方米,是國內外現存*古老*高大的木結構塔式建筑。它的設計**巧妙,全塔上下沒有用一個鐵釘,全靠木構件互相卯榫咬合而成。外觀穩重端莊、比例得當、輪廓優美。全塔上下有54種不同形式、成百上千個斗拱裝點于塔身各處,種類之多國內罕見,有“斗拱博物館”之稱。
塔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臺基上,內外兩槽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柱頭間有欄額和普柏枋,柱腳間有地伏等水平構件,內外槽之間有梁枋相連接,使雙層套筒緊密結合。暗層中用大量斜撐,結構上起圈梁作用,加強木塔結構的整體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順帝時,曾經歷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動。塔內明層都有塑像,頭層釋迦佛高大肅穆,頂部穹窿藻井給人以天高莫測的感覺。頭層內槽壁面有六尊如來畫像,比例適度,色彩鮮艷,六尊如來頂部兩側的飛天,更是活潑豐滿,神采奕奕,是壁畫中少見的佳作。二層由于八面來光,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脅從排列,姿態生動。三層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層塑釋迦坐像于**、八大菩薩分坐八方。利用塔心無暗層的高大空間布置塑像,以增強佛像的莊嚴,是建筑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的典范。近年來在整修塑像時,發現一批遼代寫經,刻經和木板套色絹質佛像畫等珍貴文物,在進一步研究遼代的**、經濟、文化、宗教活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2014山西中秋節有什么地方好玩--晉祠
晉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處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筑、園林、雕刻藝術中公元7世紀至12世紀間極為輝煌壯美、璀璨絢爛的篇章。晉祠是祭祀西周唐國諸侯姬虞的祠堂,創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紀)。1500年前,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晉祠已有相當規模。后經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諸時期,歷經2000多年的擘劃營造和修葺擴充,遂成當今規模。其中于公元7世紀至12世紀間*為興盛,是中國唐、宋古建園林、雕刻藝術之典范。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時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別是主體建筑圣母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時期的代表性建筑實例。保存在圣母殿內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為當時社會上真實人物的寫照,開創了雕塑藝術寫實作品的先河,它不僅是中國雕塑史上**反映宮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國雕塑史上藝術高超的罕見精品。
晉祠以其獨具匠心的總體布局,使建筑伴之以奔流不息的難老泉水、古樹名木,將建筑空間和自然景色融為一體,人工美與自然美巧妙地糅合在一起,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理念。晉祠創建年代久遠,跨越時空漫長,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幽美,是許多祠廟建筑難以比擬的。晉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畫、古樹名木,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經濟、建筑、園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晉祠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且跨越的歷史*長又*具代表性的**實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筑藝術寶庫中一份*珍貴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