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面館原來叫“胖子面”,因生意實在太好,而店鋪內不足30平米,便改用板凳代替桌子,擺在店門外的壩壩上:食客坐在矮板凳上,將面放在高板凳上吃,“板凳面”的稱呼就這樣叫開了。板凳面己連續幾年在“重慶小面50強”的評選中名列前三位。**曾令平說,自己的小面分量雖少,但調味夠足,吃起來麻辣十足。
對于重慶人來說,一碗好的小面,店面、環境都通通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碗用上乘的作料、勁道的面條,調配出的一碗能讓麻辣從舌尖滲透全身的小面。也只有做得出這樣的一碗小面,并能始終保持住這種傳統味道的面館,才能在重慶的小面江湖上賣得風生水起,才足以滿足重慶人的小面情結。
今年春節期間,俺去了老家煙臺。半個月后回到重慶,*想吃的不是*鍋,而只是一碗味道純正、麻辣鮮香的重慶小面。
以下轉引《加油重慶 》41期上一篇關于板凳面的文章:
只賣小面的板凳面
--板凳面的*大魅力,在于口感恒定
我個人對于重慶小面的排行,金島花園附近的“板凳面”穩居第二,**是誰,我這里不說,先賣個關子,到時候肯定給大家一個驚喜。
“板凳面”位于金島花園斜對面的支路里,本地的“面娃”、“面霸”們一看就知道是個好去處——場地大,擺得開,少有的味道巴適不用擁擠。這家面館基本上每天中午過了就打烊,真資格的只開半天。對比之下,馬家堡那家取名“開半天”的面館卻是全天開放,有點假打。
板凳面只賣小面,小面之外的品種,諸如炸醬面、豌豆面、牛肉面概不提供;盛面一律用黃色的搪瓷碗,耐摔,二兩一種規格,三兩一種規格;一個倒老不老、倒胖不胖的老頭一直在埋頭打調料,從不換人,面前打好調料的碗總是堆成一座小山,他像工蜂一樣辛勤勞作,從不抬眼看人,也不跟人說話,只偶爾向一旁挑面、端面的幾個老大姐罵上兩句。
“板凳面”那五六個老大姐面相各異,但五官身材都一致地茁壯,有一次我看見其中一位邊挑面一邊教訓顧客,說那位顧客不講道理,但也****,傳說中的“態度惡劣”純屬捏造。幾位大姐神情硬朗,態度遠說不上熱情,顧客叫上一聲“二兩,干溜,少海椒”之類,從來聽不到她們答應一聲,*多就是直愣愣地把人看上一眼。但她們都很能干,幾乎不會出錯,即便出錯,那至多就是干溜、寬湯之別,絕不會端一碗牛肉面上來。
板凳面只賣小面,而且是做出了相當高的水準。*先面質好,這是做好小面的*重要前提之一,板凳面所采用的面條比常見的要略粗,軟硬適中,你就是碰巧吃到這一鍋*后挑起的那碗面,相信也不會有多少投訴。
其次是海椒好,大匹大匹的油辣子海椒極香,一看就是極有誠意的作品,吃進去亦然,這定是川渝兩地傳統的手法搗舂而來。
自打兩年前經朋友帶領前往品嘗至今,我去板凳面吃了不下30次。每次我都點干溜小面,有時二兩,有時三兩,多年以前我吃小面只吃寬湯的,后來改為只吃干溜,我總結:唯有干溜,才能濃縮小面的精華。
干溜之于板凳面的意義,則更上一層境界——仔細品鑒,發現小面里有肉末,有沒有搞錯,這可是小面,不是炸醬面!但肉末的分量很少,還遠遠夠不上炸醬面的級別,顧客占的便宜不多。多吃幾次搞懂了,這少量的肉末原來起著調味的作用,目的是增加小面的香味、鮮味和味覺的厚度,順便增加一些油膩感,要知道,一點不油膩的重慶小面味道一定不會好,這跟健康理念相悖?有一點,但還不算嚴重。
在小面里加少量肉末的做法,在重慶并不多見,但卻并非板凳面*有,我品嘗過另一家水準非常高的小面也有如此手法。與那一家相比,板凳面還要略輸一籌,輸在口感的厚度和深度上。
對板凳面有兩個小小的投訴,一是面條的堿味偏重,二來還是略顯油膩,尤其吃到*后的時候。但我內心非常非常矛盾,以重慶人普遍的口味,如果店家按照我個人的想法進行改造,結果會否是乏人問津?
老實講與重慶很多張牙舞爪的小面相比較,板凳面在口味上已經算是比較中道平和的了,而且多年以來堅持單一品種經營,堅持由一個人掌控調料配制環節,板凳面在口感上是*恒定的一個,從專業的角度來說,這是非常值得一贊的。
但愿很多年以后,板凳面恒定不變的干溜小面味道還能慰勞重慶人浮躁的腸胃,能繼續啟迪大家一些做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