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汝州市小屯鎮朝川村11歲男孩兒洋洋(化名),因喉嚨腫痛到鄰村一個診所就診。診所張文立大夫診斷洋洋患有扁桃體炎癥,需要割喉放血,結果導致孩子口鼻噴血,繼而失血休克死亡。汝州市***醫政科工作人員表示,該診所目前沒有任何手續,行醫者也不是醫生,屬于“黑診所”。
“黑診所”的醫療人員缺乏必要醫學專業知識,沒有處理病患突**況的能力,醫療設備簡陋,衛生條件惡劣,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向來處于我國嚴厲打擊的范疇。然而處于這樣的嚴防狠打中,汝州市的這家“黑診所”是如何在當地經營多年,并小有名氣的呢?當地衛生監督所又在這樣一起案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點擊查看全文
“黑診所”時常與“誤診”、“醫療事故”這些悲劇性的詞匯聯系在一起,為此我國執法部門屢屢重拳出擊,要求取締“黑診所”,但不可否認的是,“黑診所”依然猖獗,甚至有些“黑診所”面臨檢查未卜先知,風聲過后黑店重開。從汝州市這種無證行醫仍可多年經營的診所來看,衛生監督所的監管失職可見一斑。
筆者認為,這與我國對于“黑診所”查處方式停留在“階段性、突擊式、無后續整*”有直接關系。在嚴打期間,“黑診所”礙于形勢不得不有所收斂,但等風頭一過,便又卷土重來、再度出山。長此以往,“黑診所”只要不遭舉報,多半會長期存在,猶如“貓鼠游戲”的嚴打也給了“黑診所”無所畏懼的氣勢。
洋洋已經去了,這樣的悲劇后果無可挽回,但我們應該明白,還有眾多的“黑診所”隱藏在醫療體系的漏洞中,等著我們“亡羊補牢”。面對“黑診所”,執法部門應改善查處方式,發現一個鏟除一個,盡快讓“黑診所”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