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次我們還未走進,就發現我和朋友記憶中的海鮮店早已被裝修新潮的奶茶店替代,不僅海鮮店,那條我們學生時代無比熟悉的美食街也已換了“妝”,除了幾家***的*鍋串串店還在死守外,大部分的店鋪都已易主。
宿舍煲劇突然一個美食鏡頭閃過看餓了、考試獲得高分想要一個獎勵、社團活動結束想得到一頓犒賞,以及期末前自習刷題到半夜累得不行時需要一把能量補充。這時候,它們就會恰如其分地出現,那些熱乎乎現出爐的燒烤、麻辣燙、烤冷面,量**宜味道好,分分鐘溫暖這我們的胃和靈魂。但現在,都變了。
“關店”成普遍現象
我和朋友的經歷可能大部分人在這幾年都經歷過,經常吃的店過段時間不去,再去就換主人了,或者不開了。
小區對面新開了一家蓋澆飯,去吃發現味道還不錯,就和店主聊了會,店主以前在美團工作,2017年外賣崛起,因為對外賣行業比較了解,就自己出來單干,開了這一家蓋澆飯,主要客戶面向線上。
也就過了不到兩個月,那家店外面就貼上了“店鋪轉讓”的紙張,在網上搜那家店的信息,搜索顯示:暫時沒有找到相關信息。
有一個APP甚至開了一個欄目,報道關門的餐廳,表達哀悼,欄目名字叫“關門了…”。到后來,關門的餐廳實在太多了,app也忙不過來。
不開的原因多種多樣,有違章建筑清理的,有**店沖擊的,有互聯網上失利的,也有某端人口清理……
有店關閉,也有店正流行
2017年,餐飲行業充滿喧囂繁華,外賣崛起、**餐廳、零售入侵……
*先打開餐飲這一仗的是5月份在上海出現的喜茶,喜茶一面市,各種排隊*購,熱鬧**。隨之出現了一系列的新式茶飲,賣點**側重在健康、顏值、招牌、高性價比上。
17年末出現臟臟包以及50塊*的一份蓋飯。一碗蓋飯從20漲到50,可能只是多了兩根芝麻菜,并且用錫紙包好,也可能是吃了這份飯你就實現了月薪3000向中產階級靠攏的階級跨越。
所有新式餐飲的出現都少不了兩個詞,講故事、懂營銷,他們懂得找到自己與現階段消費者的結合點并試圖突破。
而反觀傳統餐飲,形式不容樂觀。在18年里,傳統餐飲應該好好想想怎樣突破產品自身以及現階段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