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開始推行垃圾分類,市民忙著在學怎么分類,城市管理者也在為一件事焦頭爛額——分類垃圾桶嚴重不夠用。

浙江臺州當地官方媒體這時候隔空喊話上海,要包攬上海垃圾桶的*大缺口。一個地級市憑什么這么大的口氣?
可能很多人連臺州在哪兒都不清楚,但在生活中卻幾乎都跟臺州有交集。因為,中國的塑料日用品,10件里至少有7件都是產自這里,小到臉盆、衣架,大到奔馳、寶馬的汽車配件。
臺州用60多年的時間積累,把自己這個遠離塑料原料基地的地區,變成了塑料制品**,**是個令人稱奇的標本。
今天,正解局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塑料制品**的崛起之路。
1. 浙江臺州,塑料制品**的硬實力
7月4日,臺州當地的《臺州晚報》頭版,裝滿垃圾桶的大貨車圖片,配了條醒目的標題“上海挺住,你們的垃圾桶我們包了”。新聞里說,當地的塑料制品企業日夜趕工,源源不斷地將垃圾桶運往上海,馳援垃圾分類。
“承包”上海垃圾桶忽然就成了臺州的高光時刻。在此之前,這個擁有蘇泊爾、吉利汽車等50家上市企業的地級市,一直都是低調的存在。

臺州有多低調?盡管全國每10件塑料日用品里7件都來自這里,它是當之無愧的“塑料制品**”,可全世界去義烏批發小商品的人,多半根本不知道他們買的塑料日用品,來自一個叫臺州的地方。
除了日用品,臺州的塑料制品和模具制造業,觸角幾乎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麥當勞肯德基的餐具、吸管,還是奔馳的保險杠、寶馬的手套箱,甚至是高鐵和飛機的塑料零部件,統統都有臺州制造的印記。
數據*有說服力:
1萬多家塑料生產企業,從業人員25余萬,年產值數百億
每年塑料原料的消耗量就有500萬噸,占全國的十分之一
生產的***注射器、輸液器、日用塑料制品等市場占有率居****
在國內商超的貨架上,10個塑料水杯有8個是“臺州制造”

全國90%的電動車塑料配件是臺州制造
擠塑模具占了全國80%以上、吹塑模具占全國40%以上、注塑模具占全國1/3的份額
從原材料到設計、模具、加工、銷售,臺州的塑料制品產業鏈完整到毫無紕漏,甚至連塑料制品生產線專門設備的研發和生產,也****。
正是有了這么完備的產業鏈和*大的產能,臺州的塑料制品生產企業才有底氣喊出“上海挺住,你們的垃圾桶我們包了”的口號。
事實上,也只有臺州敢這么向外界拋出這樣的“塑料友誼”。
今年6月份的數據顯示,僅淘寶上垃圾桶的銷量就達到了300萬件,相當于每秒賣出1件。而每10個售出的塑料分類垃圾桶,7個都是出自臺州企業。

2. 臺州塑料行業**的秘密
臺州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塑料制品的行業萌芽,到今天已經過去了60多年的時間。塑料行業在臺州的興旺,就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制造業簡史。60多年的塑料行業發展歷程,經歷了從小而散到大而強再到專而精的過程。
起步早,思想活。是浙商的普遍共性,也是臺州塑料制品行業發展的源頭。
****個股份合作制企業就在1983年,誕生在臺州的溫嶺市。而在這之前,“一臺機器一個廠”的塑料制品廠,早就在這里遍地開花?,F在許多的大型企業甚至上市公司,也都是從小作坊開始發家。
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的永高股份,就是臺州青年張建均從一個小作坊一步步做起來的。1982年,他看到身邊很多人都在做塑料制品,于是也湊了1萬塊*買了幾臺二手注塑機,租個平房就開始了自己的生意。
經過了10年的原始積累,到了1991年,張建均的小作坊就變成了4畝多地,有2000平方米廠房的新工廠。而他也從*開始什么都做,變成了主做塑料夾子。
這之后,就是一家一家分廠的開,雖然都是做塑料制品,但是每個廠都有自己專做的品種。又過了一個10年,張建均的公司年銷售額就做到了6億多。
細致的分工協作集合起勢能優勢,是臺州塑料**的另一個秘訣。

塑料生產離不開模具,產品的更新換代也需要模具,臺州塑料產業的發展跟當地的模具產業的關系密不可分。
臺州的模具年銷售額占全國7成以上,這本身就是個數量級的碾壓。量變帶來質變,在臺州這里,只要拿個樣品,用不了多長時間,馬上就能生產。
臺州強有力的生產力讓對手膽寒,剛投入生產的新產品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被臺州企業生產出來。除了產品更新的速度更快,臺州的模具業還讓塑料業成本低了很多。僅模具一項,臺州就能比其他地方便宜30%。
除了上面說的,臺州經過幾十年市場積淀,塑料制品市場和塑料化工原料市場的供應,幾乎任何原料都能找到。而在所有和塑料有關的行業細分市場中,每一塊都有高手。比如說:有專門設計、制造塑料制品流水線機器人的公司,能根據廠家的需求“私人訂制”。
另外,臺州本地制造業的旺盛需求,也促進了塑料制品行業的自我升級。
像*江摩托、星星電器、吉利汽車這些臺州本土企業,對塑料制品的消化量也大得很。近水樓臺先得月,臺州的塑料制品行業也隨著這些大企業的發展水漲船高。
不僅如此,在國產企業身上“練手”拿到不少經驗值的企業,也有不少紛紛轉向高端。就拿專做汽車車燈模具的賽豪來說,這家1975年“建廠”的臺州企業,客戶都是全球車燈行業頂尖的跨國企業,他們的產品通過配套,被裝在奔馳、寶馬、本田、豐田汽車身上。而在上世紀90年代,他們頂多只能在維修汽配市場,給非主機零配件廠家打打工。如果沒有這些身邊的“機遇”,可能臺州的塑料制品企業升級之路也不會走得這么順暢。

3. 打造千億產業不能靠垃圾桶熱賣
雖然臺州的塑料制品行業經過這幾十年的積淀,已經足夠**國內日用制品界,不過,塑料制品**的雄心是要打造“千億產業”。而完成這個目標,顯然不是靠“承包”上海垃圾桶,或是賣臉盆、水杯這些小東西能達成的。
先看規模。
臺州塑料制品行業有上萬家企業,產品覆蓋很多類型,這點從淘寶上就能直觀地感受。隨便搜一件塑料生活用品,臺州的店鋪占了絕大多數。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雖然臺州塑料制品行業整體很強大,但是企業個體規模卻普遍較小,多數是小微企業或者家庭作坊。
2017年,全國塑料制品行業中1.5萬家規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2808.36億元,而臺州塑料制品行業的規上企業,僅占行業企業總數的5%。

再看利潤。
小企業和作坊多,意味著價廉物美,同時也意味著品牌的力量弱,高精尖的產品少,利潤自然也就少。
一個塑料油壺,韓國的樂扣賣20多塊*、美國的特百惠能賣60多,而臺州的品牌只能賣幾塊*。再加上如今人力、土地成本這些外部因素的影響,沒有品牌和高科技含量產品的支撐,做低檔產品的利潤率只能越來越低。
*后看差距。
如果放大到各省之間的比拼,臺州所在的浙江,雖然一直領跑,但是面對后面追趕的腳步聲漸漸清晰,心里也應該是慌得一比。
據2017年的數據統計,當年浙江塑料制品行業的產量占全國13.78%,僅比第二名廣東高0.27個百分點。而增長率只有3.88%的浙江,面對第三名河南7.18%的增長率和將近10%的產量占比,壓力自然也可想而知。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正如我在《100萬人影響10億中國人的菜籃,山東小縣何以創造奇跡?》(后臺回復關鍵詞“壽光”,獲取文章)一文中介紹的“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一樣,臺州的塑料制造也走上的產業升級之路。
臺州已經認識到了這些弊病所在,不少企業開始挑戰高新技術,注重創新的“隱形冠軍”企業日漸增多。

像是精誠集團,已經建成了亞洲*大、世界第二的擠出平模頭生產基地,一下擁有了中國60%市場份額。而這家公司擁有的66項專利,改變了擠塑產品、設備多半靠進口的局面。
像給奔馳、大眾等做汽車配套的凱華,研發的“微發泡儀表盤”成型技術被列入工信部“工業強基2025”項目,而在此之前,這類模具基本上要靠進口。
大企業在搞科技創新,中小企業也忙著搞“微創新”,向著做專、做精的差異化方向在發展。
臺州一家專攻廚房塑料用具的企業,一開始在產品外觀、功能上的小改進,到慢慢和大專院校、設計機構合作,擁有自己的專利和自主知識產權,讓自己的產品成為國外主流市場上的搶手貨。還有一家專注做家用垃圾桶廠家的“塑料日用品工藝化”的技術,給垃圾桶穿上專門設計的“外衣”。這些“有文化”的垃圾桶,成本提高了20%~30%,價格卻一下提高了100%。

高端產業的突破,自然會帶動整個產業鏈的提升,從制造到創造這條路上,臺州塑料行業的軌跡,與中國制造2025的車轍重疊。
“山寨”和低價沒有未來,中國制造的提升,每一步都看得見——
無論是大到飛機高鐵,還是小到一個塑料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