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科學管理運動之父泰勒發現,一個高產出的工人如果他的報酬與低產出的工人相同,那么他的積極性會降低,生產力會減少。針對這一不公平的報酬方法,泰勒認為應該根據工人的生產總量來付酬,為此,需要一個合理的工作定額標準。
傳統激勵模式是建立在經濟報酬是主要激勵因素這一假設的基礎上的,報酬越多,產出越多,因此工作表現與經濟報酬直接相關。
激勵機制理論 馬斯洛需求理論
激勵的概念中多次提到需求,而這一概念也正是研究激勵制度的核心。
人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個人其需求模式也不盡相同。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
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人有五類*基本的需求,它們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類為了維持其生命的基本需求,是需求層次的基礎。它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一般都與**有關系。當一個人的生理需求滿足之后,會考慮
自身的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就業**、工作和生活環境安全,經濟上的**等等。當生理和安全需要都得到滿足之后,社交需求便成為一項重要的激
勵因素。尊重需求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自卑感,從而喪失信心。自我實現是****的需求,即實現個人的理想和價值,
這五個層次的排列從基本到復雜,從低級到**,層層相扣,層層遞增,而激勵也正是從這一級一級的滿足中達到預期的效果。
激勵機制理論 雙因素理論
20
世紀50年代,美國科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茲伯格在對二百多名工程師和會計師對工作是否滿意的調查報告中,提出了雙因素理論。即:在工作中有些因素不具備
時,會引起員工的不滿意,然而具備這些因素,并不能使員工受到*大的激勵。赫茲伯格稱這些因素為**因素。在工作中有些因素可以構成很大程度的激勵和對工
作的滿足感,然而不具備這些因素,也不會構成很大的不滿足,赫茲伯格稱這樣的因素為激勵因素。赫茲伯格主張,改善**因素不能直接激勵員工,而調動員工的
積極性應從激勵因素入手,使人們對工作產生熱情,從中體驗到責任感,獲得成就感的滿足,這樣才會產生持久的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