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歲的陳亞,他的公司人數尚不到15人,卻在業內有著**的口碑,上述兩個項目的**都是慕名找到他尋求解決方案。除了上述業務,與海外公司合作開發機頂盒
CI卡、承擔特種車輛定制、仿真模擬開發、智能小區、智能家居……都是晶富的經營范圍?!罢f雜也雜,說專也?!?,創業八年,如今的陳亞,已成為湖北系統集成行業中細分門類的佼佼者。
30萬小case撬動千萬大單
系統集成行業,聽起來高深,實際上跟大眾息息相關。
**百科上這樣介紹它:所謂系統集成 (SI,System Integration),就是通過結構化的綜合布線系統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將各個分離的設備
(如個人電腦)、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關聯的、統一和協調的系統之中,使資源達到充分共享,實現集中、**、便利地管理。
用通俗的話來說,也就是采購設備、設計方案,根據環境進行裝修施工,而布線的方案必須考慮到便于售后,便于用戶擴容升級,成本自然也不能忽略。
按正常情況,一個1500平方米的工地,布有800個信息點,如攝像頭、電腦、門禁等,再加上局部裝修,施工一般需要一個月。但晶富卻可以只用15天就完成這個“不可能任務”,且方案經過優化設計后只需30萬元,讓項目方節約18萬元——這就是陳亞和他的團隊在2009年那個夏天創下的**,也讓他在這一行樹下口碑。
“那時我們**往返武漢(市區)和陽邏三趟,所有人只睡兩三個小時,我爬電線桿布線掉了下來,幸好胳膊卡住了沒出事,還差點兩次半夜里翻車。有員工累得干脆就睡在倉庫紙盒子里,我去找設備,結果翻到他的一只腳,嚇我一跳……”
說起當年,聽不到陳亞對辛苦的感嘆,只有全情投入的痛快和認真。項目完工時,好消息也隨之傳來,晶富的方案得到了項目方所屬集團的認可,決定全省**,12
萬元小單子結出了300萬元的果實。而驚喜還在后頭——全省施工完畢后,集團又決定在全國子公司中**,項目總價超過千萬元。正是在這個大單子里,晶富**施工,只負責提供方案,陳亞一戰成名。
“雞肋單”心得:先苦后甜
一戰成名的陳亞,從中總結出一個心得:看似*不了大*甚至會吃虧的“雞肋單”,堅持啃下來,一開始的確很苦,但后頭的收獲會源源不斷。而這也正是他起步時期的寫照。
2006年,經過各大公司錘煉的陳亞開始創業,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只能從賣電腦開始。正值年關,武漢一家醫院急需采購一批電腦,但型號特殊,且春節將至物流不便,許多同行都不愿費力不討好。陳亞使出渾身解數全國調貨,終于圓滿完成**筆單子,*了兩萬元。
第二個單子也還是在冬天,天寒地凍大雪紛飛,他兩天跑一趟,還幫著搬東西忙前忙后,打動了對方**,順利拿下這筆網絡設備采購業務,收獲也變為6萬元。
但陳亞的優勢在于系統集成,賣設備顯然不是長遠之計。
機會終于來了,一家公司需要做一個項目,只是條件苛刻,需要施工方全年自行墊資,完工驗收后再結算。一旦接手這個項目,意味著公司資金將“凍結”很長一段時間,中間沒有任何收入,且還要不斷投入。
抵押房子,貸款54萬元,陳亞帶著團隊進駐對方公司。一年之后,他收獲的不僅是客戶好評,團隊的凝聚力,也正式以創業者的身份重新殺回這一行。
陳亞甚至有過“白干活”的經歷——大公司內部扯皮導致客戶設備無人維護保養,他又當了一回“雷鋒”,走遍全省免費檢測,以心換心,*終簽回一系列小合同。而正是這些小合同,讓他逐漸在這一行打開局面,得以撬動大客戶。
以諾基亞為鑒完善企業價值鏈
在陳亞看來,一個團隊如果只滿足于接項目,不可能有長遠發展。而這種體會,早在他在郵科院任培訓師時就已領會。
2001年夏,陳亞從老家避暑歸來,發現同學都已經找到了畢業去處,只有自己還沒著沒落。彼時華為等通信設備大廠商在漢大舉招聘3000人,陳亞聽說郵科院有集體培訓,直接跑去找到負責人:“**我想應個聘?!?/p>
這種初出茅廬不怕虎的勇氣,和名校電子與信息專業的背景,讓他順利過關,當上了培訓師。從每天只睡兩個小時瘋狂備課開始,兩年半下來,這位沒有教師證的
“老師”已經對各種設備了如指掌。更關鍵的是,由于打交道的都是北方電信等行業領頭羊,陳亞得以站在“巨人的肩上”開闊視野,并樹立了研發是技術型企業重中之重的首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