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國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也產生了質變,土路變水泥路,瓦房變洋房,村里人的*包鼓了起來,下館子吃飯的人也多了。農村人越來越富裕,在鄉鎮開餐館能**嗎?理論上是可以的,實際上呢?
鄉鎮餐廳人流量不固定
鄉鎮開餐廳本身就有很強烈的“潮汐性”,年初歲末,外出務工的人在家里,生意自然很好。但是年一過完,有消費能力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人要么是老人,要么是小孩,這些人不具備很長期的消費能力,就幾乎沒有生意,因為多數人還是在家做著吃。
說打造自身特色,發展農家樂吧,這里沒山沒水,沒有旅游景點,你總不能硬拉著人來餐廳吃飯吧。這樣一來,沒人,就沒現金流,沒*就無法采購新鮮食材,食材不好人就更少,人不來就更沒*了……餐廳*后就陷入了死循環。
招人煩的“熟人”
除了人流量不固定,另一個讓老李心煩的,是農村根深蒂固的熟人文化。
鄉鎮開餐廳,來吃飯的人總能和老李扯上一點親戚關系,農村人對于商業思維啊,運營啊不感冒,**清晰的是,我和你是親戚,我在你這里吃飯必須給我算便宜點,盡管這些親戚都類似于我是你姥姥的二叔家的孫子之類的,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
這個一說是親戚,打折優惠吧,自己辛辛苦苦開餐廳也掙不了幾個*;不優惠吧,又感覺面子上說不過去。
街頭混混常打白條
在鄉鎮開餐館要懂得一條生存法則:在公權力難以到達的地方,弱肉強食就是生存法則。
2016年9月的**,臨近關店,一幫平均年齡20歲左右的年輕人進店吃飯,8個人點了二十多個菜。吃飯期間,先是說菜里有頭發,老李一看那根頭發,長度明顯長于老李的頭發,對方不松口非說是菜里面的,讓老李給個說法,老李無奈下說送一盤菜。在他們快吃完的時候,又喊老李過去,挑出了一根蟲子,老李明白這些人分明是想找茬,老李不想把事鬧大,忍了。給他們免了單,一行人酒足飯飽的離開了老李的店。
之后,這群混混經?!肮忸櫋?,次次打白條,給的理由要么打牌輸光了,要么*近手頭不寬裕,說先記在賬上,有*了再還。
問老李為什么不報警,他苦笑,都在一個鎮上,報警了,指不定哪個時候偷偷報復,只能打掉牙齒往肚子里咽。
2017年年底,老李的店就關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