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重慶*鍋如果沒有標準化就不會有今天的成績?!胞}少許,味精適量,油七分熱”,中國餐飲自古靠經驗傳承,小面口感的關鍵更在于十幾種調料的制作與配比。小面若想爭氣,標準化是必須要邁出去的關鍵一步。而在重慶小面標準化進程中,不得不提起胡和記。
2005年,胡和記面莊在重慶*次嘗試將小面制作標準化,**次將重慶小面繁雜的調料制作成成品料包,并且在行業內*次將VI設計運用到小面館,使往日簡陋的面攤也能登上大雅之堂。這是小面發展進程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胡和記做標準,走連鎖,**年就發展了40多家加盟店,這讓當時普遍家庭作坊式的面館看到了小面發展的另一種可能。越來越多的面館“醒來”,紛紛模仿胡和記做VI、配料包,重慶面品調味料產業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推動發展起來。
然而自此,小面還并未收獲圓滿結局。VI普及,面館**粗鄙;料包標準化,分分鐘門外漢都能煮碗小面,可是重慶小小面卻依然無法在全國打響。這其實并不奇怪,小面行業的門檻降低、格調升高,這些只是增加行業的繁榮,而真正推動產業發展的“知名品牌”卻并未大量涌現。
行業發展靠“術”,是可以學來,但品牌締造卻要靠“道”,這個實則受限于創始人自身。
胡和記創始人胡道勝講:“重慶*鍋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在2000年以后涌現出了一批**的企業家,小天鵝、劉一手、德莊、秦媽,正是這些企業家定標準、做品牌,共同推動了重慶*鍋產業的發展?!?/p>
而截至到目前,除胡和記在全國發展了1000多家加盟店鋪外,重慶小面難找出第二家全國知名的品牌。*木難成林,沒有知名品牌形成合力,小面產業舉步維艱。
在胡和記創始人胡道勝看來,企業的定位決定了企業的發展。重慶多數面館**出身草莽,缺乏企業化運營意識,鮮有人能完成從“生計”到“生意”再到“企業”的層級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