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有一家郭老大開的小面館,五六張紅木桌子,幾十條板凳,就是這個面館的全部家當。面館已經開了30多年,每天從早晨到中午,人流熙熙。郭老大面館里煮熟后的小面,不僅有嚼頭,也更容易和碗里的作料親密相揉。老大說,一個當年在他的面館吃了**碗面的男孩,而今已帶著早晨上學的孩子來面館里吃面了。面館里,有20多種做法的小面,炸醬面、牛肉面、肥腸面、雞雜面、麻辣小面、油潑面,是大多重慶人的*愛,那入口的麻辣香,仿如重慶人*辣豪氣熱情耿直的性格。
一碗重慶小面里的作料,集納著氣象萬千的世界。比如作料中的姜,*好要老姜,先去皮,再切粒,不然味道偏苦。要用蒜水,不能直接用蒜泥,不然蒜的香味會蓋過面的香味。將大蒜切碎搗細,沖入高湯,蒜水就制成了。這少則十來種、多則二十幾種的調料,以不同的配比放進碗里,尚未挑面,碗已被淹沒了一小半。吃面,有時吃的就是作料,作料,有時就是深入靈魂的味道。比如辣椒的制作,長一兩寸、氣味微嗆、香而微辣、色澤鮮紅的干辣椒是*選,在鐵鍋里翻炒烘干,冷卻后放入石凹,再用木槌搗制,用油熬煉,辣椒的魂魄,在重慶小面里,得到*暢快的釋放。
對于重慶小面的做法,每家面館里都藏著一點小秘密,暗含著輕易不外傳的訣竅,這其實也是重慶人生活的秘密和訣竅。比如制面,重慶小面用的是“水面”,又稱其為“水葉子”,上等的面粉,加水,加堿,攪拌,憑手感把握干濕度,根據需要切出寬窄、厚薄不同的面條,寬的大約十毫米,細的大約一兩毫米。煮面,水開后下面,煮沸之后換成文*,再舀入一瓢清水,稱為“斷白”,如省去這道工序,面條的嚼勁會差不少。在重慶,食客吃面時有對面館師傅的一聲吩咐,比如口感硬一點,說的是少舀些湯,讓碗里的調料釅釅實實裹在面上,圖的是一個濃烈干香,多加點青菜,一碗面條上,浮著幾片青翠菜葉,渾然天成就接上了地氣。
在重慶**的解放碑,有一年,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子也開了一家小面館,被食客們發現后,上了網絡、報紙,被封為“重慶小面50強”,而今,這“小面西施”據說去海南開了更大的店。還有一個香港余姓導演,來到重慶和一個農婦結婚,在重慶城邊的小鎮上開起了面館,這個導演長期挑山泉煮面,十多年來,他倆卿卿我我,一碗碗面條里,揉進了拉長了他們日子里世俗而綿長的愛。
愛上一碗重慶小面,其實愛上的是一種生活,家常,溫暖,香濃。